close

  12月19日,林都伊春寒風刺骨。4年前的“伊春空難”,人們已逐漸淡忘,但對那些死裡逃生的幸存者來說,噩夢卻從未醒來。
  希望生命的代價、法律的警鐘,能喚醒更多責任意識,換來更多出行安全。
  空難幸存者承受多樣後遺症
  “你打開艙門,我們感謝你。可如果不打開艙門,我們一塊死了,也不遭這些罪。現在是孩子不好,大人也不好。”“難友”的一句話,讓張新海眼淚一下就流了下來。
  當年空難發生時,是張新海拼命打開後艙門,讓不少人幸免於難。然而,4年多過去了,伊春空難在許多幸存者記憶中揮之不去。
  許多幸存者至今還承受著難以名狀的痛苦。有的肺部纖維化,有的患上哮喘,有的則因受到驚嚇整夜難以入眠……
  “空難發生的時候,有的人渾身是火,高喊救救我,那撕心裂肺的聲音,到死我都忘不了。”空難幸存者陳國華說。一天,陳國華在電視上看到俄羅斯空難的新聞,一下子就暈了過去。
  空難對孩子傷害尤其大。一個孩子現在很害怕暖色的燈光,看到暖燈光就說要著火,睡覺必須開白熾燈;一個孩子因為吸入有毒氣體導致嚴重過敏,不能見陽光,同時因對染料過敏,只能穿白色的衣服。
  敲響行業警鐘強化安全意識
  首例重大飛行事故案的“落槌”,敲響了行業警鐘。北京航空法學會有關專家表示,儘管每起空難都有不同情況,但共同的原因是在安全問題上防範不夠、預計不足。
  縱觀近年來的航空事故,往往由諸多因素疊加導致,且大都逃不開人為、機械、環境等三大直接因素。而只要是加強安全管理和監管,事故往往能消滅於萌芽階段。尤其是對飛行員的培訓和管理,更應提上日程。
  專家分析指出,每年的7、8、9月是飛行旺季。乘客密集,而天氣上又恰恰趕上雷雨季節。這段時間往往氣候較惡劣,乘客流量大,航空公司會加大運力,有的飛機平均一天飛十幾個小時。
  機長和機組成員是保障飛機安全的重要因素。但由於人手緊張,超時飛行;任務緊急,簽派人員可能有時來不及調配人力和技術的搭配,導致出現偏差,造成安全隱患。
  宣判後,一些業內人士表示,為了更多人的安全,應進一步追究相關管理者的責任,嚴查裡面的瀆職等問題。事故是多個原因導致,教訓深刻,暴露出機場修建,到審批驗收,行業管理都存在問題。“空難付出了血的代價,希望悲劇不再重演。”陳國華說。今天,這樣的期待適用於航空業中的每一個人。
  新華社記者 梁書斌
  據新華社伊春(黑龍江)12月19日電
  (原標題:空難幸存者噩夢難醒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d51odba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